学校概况

大学是需要办学精神的,它是一所大学建设、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凝聚师生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之柱。凯里学院60余年的办学历程,凝结了“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勇于争先”办学精神并引领着学校不断发展壮大。

凯里学院源于1958年成立的黔东南大学。一路走来,展示过辉煌,经历过曲折。辉煌在于这所大学曾与延边大学、吉首大学一起作为全国民族自治地区三所最早成立的大学之一,曲折的是其由大学变为专科甚至中专,再到高等专科学校,直至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才于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本科层次的凯里学院。回望来路,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不管路有多难、路有多远,都有一种精神在维系着师生同心同向,有一种力量在引领着师生踏步前行,这就是学校“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勇于争先”的办学精神。今天,它不仅成为全体凯院人的精神财富,是学校“立德树人,自强奋进”的制胜法宝,更是激励和鞭策凯院莘莘学子成长成才和报效祖国的奋进力量。

 

艰苦创业是凯里学院立足州情的生动实践

 凯里学院及其前身黔东南大学均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最高学府,是黔东南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摇篮。这就意味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立足自治州、服务自治州。贵州地处西南边陲,位于贵州东南部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不论是1958年时的黔东南,或是今天的黔东南,经济实力都无法与全国的很多地方比,为此,我们的办学只能“艰苦创业”;但为了黔东南的高等教育发展,为黔东南的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人才,我们的办学又必须“艰苦创业”。所以说,艰苦创业是凯里学院立足州情的生动实践。

1956年7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1958年8月在镇远创办“黔东南大学”,这是自治州的第一所高校,是自治州高等教育的开端。当时“当年成立、当年招生”,虽然条件简陋、环境艰苦,借用原镇远行署办公场地开张办学,甚至8月15日的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也是借用镇远和平村礼堂进行,但这丝毫不影响黔东南有了第一所大学的重大历史意义。回忆当年的大学生活,黔东南大学首届学生、原黔东南州教委副主任卢仕忠说:“当时学校就几间教室,条件差,生活很清苦,而且边学习边劳动,可大家都很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非常勤奋。”

其后,1959年8月黔东南大学停办,保留其中的师范专科更名为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继续办学,1961年8月搬迁至自治州首府凯里与凯里师范学校合校办学;之后又经历“多校并入、几经更名、一址传承”的复杂演进;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在该校址举办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纳入当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重建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初,中共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毅然作出“三校合并升本”的重大决定,即将黔东南民族师专、黔东南教育学院、凯里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申报创办普通本科高校。即使“三校合并”,在校园占地面积、校舍设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师资队伍和本科办学经验等方面都还存在巨大差距,这意味着“升本”之路不平坦。为此,州委、州人民政府再次作出“举全州之力创办凯里学院”的重要决策。在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批准组建本科层次的凯里学院。

学校的发展“曲折坎坷”说明了我们办学的艰苦,为此,我们用“艰苦创业”作为学校办学精神的开首语,恰如其实。可见,艰苦创业不仅是凯里学院办学的精神底色,也是奏响办好人民满意大学进行曲的最美音符。

 

勤俭办学是凯里学院传承美德的真情表达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凯里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很好地秉持了这个传统。

从校区建设来看,学校原址校园占地面积215亩、校舍建筑面积73263 平方米,在城区无法拓展校园空间,根本满足不了规划6000人本科在校生规模的办学条件。如往后山发展,开山建设成本太高。为了节约建设成本,只能另选新校区,而且必须远离城区才能降低成本,于是,新校区选址及建设成为自治州“升本”工作的首要任务。“新校区选址在何处?新校区怎么建设?建设经费从哪里出?”等问题提上了州委、州人民政府的议事日程。从2000年初州委、州人民政府决定创办普通本科高校,到2003年确定选址凯里经济开发区建设新校区;从2004年7月1日州委、州人民政府在开发区举行新校区奠基仪式,时任州委书记刘光磊同志、州长刘晓凯同志亲自挥锄奠基,到2006年7月第一期建设工程竣工;7月18日州委州政府举行凯里学院新校区揭牌仪式,再到2008年8月完成凯里学院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办学。这是一个“以升本带动新校区选址建设、以新校区建设推动升本成功”的成功范例,是凯里学院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师生员工“边建设,边办学”的生动事迹。自治州党委和政府以坚强的领导和坚定的决心,支持凯里学院不仅高效低成本建成了新校区,成功升本,实现了全州400多万苗族侗族等各族人民群众多年的夙愿;而且,接续战略谋划,行稳致远,带动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也相继落户凯里经济开发区。几所高校的连片聚集已成功打造出了自治州的高等教育园区,几万高校师生的聚落形成,已逐步凸显出高等教育对开发区投资拉动、消费带动和城市化推动的积极效应,并预示着巨大的科技孵化动能和发展生机。

从设备采购及接待工作来看,凯里学院在设备采购,设备更换等工作中,坚持节俭原则,做到最低价采购,对还能用的设备一律不更换。在各类大小接待中,同样要求厉行节约。一位学校老领导常说:“我们在贫穷地区办学,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所以,我们一定要让每一分钱都发挥价值。”

从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来看,校领导的讲话和要求,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师生。师生们勤俭节约的理念树牢心中,多数师生绿色出行,师生食堂就餐崇尚光盘行动,勤俭节约在校园蔚然成风。师生们用行动和真情表达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倡导的“勤俭节约”美德。

 

勇于争先是凯里学院发扬“三敢精神”的最好诠释

如今走进凯里学院,就如同走进一座民族文化的大观园,育人氛围浓厚,一派勃勃生机。一所充满现代气息、民族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大学拔地而起。这是凯里学院“勇于争先”的最直接的体现。

15年前,这里还是一处山地荒坡,交通也不便利,还要面对校区建设7亿元资金投入压力,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面对困难,我们是知难而退,还是勇往直前呢?这直接考验时任州委、州政府领导和学校党委、行政领导班子的勇气和魄力的时候。最终,他们选择了后者,才有今天的成效。这种精神,就是敢于挑战、敢于冲锋、敢闯新路,就是“勇于争先”。它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黎平会议“三敢精神”在当代学校改革发展的再现,是“三敢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在“勇于争先”精神的感召下,州建设局、规划局、教育局、财政局等州直部门和全州16个各县市政府及凯里经济开发区给予的大力支持,不仅使各个建设项目得以顺利实施,还无偿帮助凯里学院栽种纪念林8000 平方米,从江县、黎平县委县政府分别为凯里学院捐建了侗族鼓楼和风雨桥,麻江县教育局和黎平县教育局分别派出技术骨干章荣炳、张锡忠两位同志到新校区参与建设管理;全州干部职工和群众自愿捐资1000多万元支持凯里学院建设新校区,甚至一些离退休老同志也踊跃捐款;对口帮扶黔东南的浙江省宁波市友情援助, 浙江省领导和宁波市主要领导多次到新校区考察,为修建凯里学院博物馆捐资500万元;并牵线搭桥,获得台湾著名企业家朱绣山之子朱英龙先生捐资2450万元,还另捐资为凯里学院贫困学生设立“朱绣山助学金”。十余年的时间终于使一座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又有民族建筑特色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在一片荒山上拔地而起,如今已建成真正的万人大学,被老百姓誉为“生态学府,人才摇篮”,并入选贵州省首批绿色大学,合力谱写了自治州高等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独特的凯里学院办学精神就是把高等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坚持教育兴州、教育强州,坚信民族教育事业必然兴旺的精神;就是为了民族地区培养人才,不怕艰难险阻,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精神;就是坚持立足州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着眼未来、团结奋进、同心同向的精神。办学精神,作为凯院人教育情怀和精神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凯院人的血脉和灵魂,成为办好特色教育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师生不断攻坚克难、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凯里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全体凯院人共同的心愿。坚定的行动来源于明确的目标,啃下这块“硬骨头”需要弘扬办学精神。这每一场硬仗、每一次改革创新无不需要办学精神的激励和鼓舞。办学精神永远是凯院人的“灯塔”,不仅可以给凯院人指引前行的方向,还能够为凯院人保驾护航。

? 2017 凯里学院 黔ICP备07000624号   隐私说明   版权声明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  邮编:556011  邮箱:klxydzb@163.com 

联系电话:08558553376、08558510505(招生办),0855-8503572(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