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正文
 
 
尽死无隐的杜淹
更新日期:2008-08-18   浏览量:4407  来源:
 
检察日报 任长义

杜淹是唐朝著名宰相杜如晦的叔父,他聪辩多才,甚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历任御史大夫、吏部尚书等。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任命杜淹为御史大夫。有一次,杜淹向唐太宗提议:“中央各部门起草的公文可能会有差错,应该派御史前去检查。”唐太宗征询宰相封德彝的意见。封德彝说:“国家设立官职有其明确的职责,官员如果有违法的地方,御史自是应当弹劾纠举。但是如果遍索公文,吹毛求疵,那样就太苛刻了,而且超越了御史的职能,有侵犯其他机构职能之嫌。”杜淹听完封德彝这番话后默不作声。唐太宗问他为什么不申辩,杜淹回答说:“封德彝说的话有道理,臣诚心信服,没有什么话可讲了。”李世民非常高兴,说:“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

后来,杜淹改任吏部尚书。他前后推荐了40余人,这些人中有许多后来都成了知名官员,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有一次,杜淹推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唐太宗问:“怀道才行如何?”杜淹回答说:“怀道在隋朝时做吏部主事,‘甚有清慎之名’。有一次,隋炀帝准备去江南巡视,召见百官询问去留之计。众大臣察言观色,阿谀奉承,都赞成此行。只有怀道,虽然官小位卑,独言不可。”唐太宗又问:“你当时是什么意见啊?”杜淹如实回答:“臣从众。”唐太宗批评说:“侍奉君主,可以犯颜,但不该隐瞒自己的意见。你称赞邸怀道,但是为什么自己不直谏呢?”杜淹回答说:“臣当时位卑言轻,又知道谏必不从,徒死无益。”唐太宗说:“孔子说过,从父之命,未必是孝子。所以,‘父有争子,国有争臣’。你既然认为隋朝的君主是个无道之君,那为什么还要做隋朝的臣子呢?一边吃着隋朝的俸禄,一边又不尽职尽责,这能算忠臣吗?”于是,唐太宗对群臣说:“你们大家讲一讲历史上进谏的故事吧。”宰相王珪回答说:“商朝的时候,比干向纣王进谏被杀,孔子称赞比干,谓其‘仁’。国家的大臣责任重大,俸禄优厚,理当极谏;小官地位卑下,声望也轻,允许其从容一些。”唐太宗又对杜淹说:“你在今天可以说是身负重任,愿意极谏吗?”杜淹回答说:“臣在今日,必尽死无隐。”

杜淹病重后,唐太宗亲自前往慰问,并赏赐帛三百匹。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杜淹病逝。

关闭】【打印此页
金沙娱樂城,金沙娱樂app |  本地动态 |  政务公开 |  廉政文化 |  警钟长鸣 |  政策法规 |  廉政图片 |  互动平台
 
Copyright © 金沙娱樂城,金沙娱樂app金沙娱樂城,金沙娱樂app纪律检查委员会 版权所有2008
 
备案号:浙ICP备11030085号-1 技术支持:三门金桥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