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顾文显
八月中旬,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降落到榆木桥子乡一带,江堤大坝随时都有被冲垮的危险。刚到任不久的乡党委书记卫人民亲临抗洪第一线,率领干部群众日夜奋战,卫书记身体状况差,加上日夜操劳,终于昏倒在大堤上,被抬到乡医院抢救。
卫书记的家还在市区,党委办公室主任大张立即开车去市里把卫书记的爱人接到这边。可等卫人民醒来,却立刻让大张把妻子送回了车站,还把大张狠狠训了一顿,指责他不该放下大坝上那么重要的事不顾,专门照顾起他来。而且明确表示:这次出车,他要自个掏油钱;再有类似事情发生,就按擅用公车处理,扣他的钱。”
张主任被赶回工地,说,新来的书记厉害呀。这消息传得快,老百姓是知道好歹的,乡里来了这么位好书记,今后的日子有奔头了!大家劲头十足,尽管暴雨连降,可榆木桥子段大坝有惊无险,保住了!
老百姓庆幸:“上游下游都撕开了口子,咱这是托了卫书记的福哇。”
洪水过后,卫人民书记召开了个班子会,说了他自己的看法:本乡规模不大,各村都穷得很,而乡里却有两辆汽车,其中一辆几乎成了书记、乡长的专用车,今后这章程要改一改,家在市区居住的干部,如果想跑通勤,那就自己掏钱坐长途汽车,不能再由乡里的面包车接送,仅修车买油一项,就能省挺大一笔开支……各村困难,除了底子差,也不排除浪费的因素,乡里做出个样子来,今后的工作就容易开展些。
这措施未必全得人心。不久就有谣言迅速传开,说是卫人民是个官迷,听他起的那个名字吧,文化大革命味儿。他把爱人赶回去又自己掏了油钱,纯粹是作秀,有诚意,你把家搬榆木桥子来呀。又有人说,禁止公车接送家住市区的干部为了省油钱,那纯粹是标新立异树自己的形象,别的乡镇为什么都这么办呢,这符合政策呀。最后推论出,其实这位书记他是跟妻子黄老师感情不合,甘愿住单身宿舍,所以连累了大家陪着他当和尚,大家受苦,政绩却是他一个人的,不愧是市区来的干部,手段老辣呀。
这些风言风语自然传到了卫人民书记的耳朵里,他只是一笑了之,依然身先士卒,下村屯,了解情况,帮群众出主意,他自己掏出为数不多的积蓄,帮助了十几户村民搞致富项目,搞项目的村民尝到了甜头,就解决了村民们的观念问题,大家纷纷效仿,前后不过三年,榆木桥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百姓人均收入翻了两番,事迹登上了省报头版!
榆木桥子的干部群众服了,这卫书记不白吃干饭,他还真有两下子。不过,干部做出成绩来,照例调走,他一走,还不定什么样呢。果然这年秋天,市委组织部刘副部长带秘书前来考察卫人民,内部消息早传开了,卫人民已经被列为下任区政府区长的候选人。
榆木桥子有好多人终于恍然大悟,到底是市区干部吧,他卧薪尝胆三年,一下子跳了一级,达到了其他同行十年甚至一生都达不到的目的!瞧那前几任书记,虽然捞了些实惠,但下场都不好,跟卫书记比,他们都嫩着呢。
然而,谁也没想到,卫人民对考察组的领导说,如果组织同意,他要求在榆木桥子再干几年,直到退休。连刘副部长也被卫人民搞糊涂了,这人脑袋怎么回事?组织提拔重用,这是对你的肯定,千载难逢啊,你怎么还推辞上了呢?
卫人民书记说,他要求留下理由有三:一是榆木桥子偏僻艰苦,这里的老百姓日子刚刚有了点起色,他担心一旦自己离任,会前功尽弃;二是榆木桥子虽小,他却干得很吃力,说明自己也就这么大的能量了,升做区长,恐怕不能胜任,无论是面对组织还是面对老百姓,他当个大些的孬官,还不如当个小一些的好官;第三是出于自私,不是有人议论他卫人民埋头苦干是作秀嘛,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这一点,卫人民跟榆木桥子贴上了!
刘部长深受感动,他决定把卫人民的意思带回市委去。
没过两天,市电台、报社的记者赶来采访卫人民书记。卫书记有些无奈:“如果是宣传榆木桥子,我当然高兴;可现在明明是宣传我呀。我好不容易把心跟老百姓贴近了些,你们别再帮我拉开距离好不好?”
记者哪里是那么好打发的?他们穷追不舍:“卫书记,您凭着区长不当,心甘情愿地在这儿受苦,为的是什么?”
“真的要宣传?”卫书记无奈地摇了摇头,“我算什么?我不过是我爸爸克隆的品牌!我每次面对他老人家,就总觉得自己不如他。你们要采访,不如看看他吧。”
什么样的老人,把儿子教育得这么优秀?记者自然不肯放过这机会,当下,随着卫人民去了他家。
听说卫书记的儿子大学毕业,在南方找发展,年薪近十万元,黄老师是高级教师,一家三口应当过上了富裕型的日子了吧,然而,他却住在一幢很旧的楼房里,记者很奇怪。
“我不是换不起新房,但这里能搭火炕,我年迈的老爸腿上有伤,离开火炕不成。”卫书记把客人们往屋里让,边喊:“爸呀,您救救场吧,我还是把记者给带来了。”
推开一间卧室,记者们看到热烘烘的火炕上坐着一位满脸沧桑的老大爷,戴一副老花镜,眼前守着一堆花花绿绿的香荷包,老头子缝工艺品,那样子很滑稽!
卫书记招呼大家落座,他歉意地说:“我爸爸闲不住,说他再没别的本事,就天天做这荷包,做一年,攒到端阳节前,让我爱人拿到集上去卖。嘿,一进入农历五月,我们一家忙得脚打后脑勺,都得帮他老人家卖荷包去,连我儿子的女朋友也不能例外……”
“老人家,您家卫书记的日子……犯得着您这么操劳吗?”记者发问了。
老人家从眼镜上方看了记者一眼:“小丫头,你还是记者呢,你喜欢那些寄生虫样的人吗?我虽然老了,好歹也得有个营生做啊,我不想给我的子孙们留下个不劳而获的印象。”
卫书记跳上炕,不顾老人家的阻拦,打开一只小箱子,记者们都惊呆了:小箱子里面一块旧红布,包着五枚奖章和一张有朱德总司令亲笔签写的嘉奖令!
原来,老人家十四岁就当上了八路军,给某旅长当通讯员,他机智勇敢,很受首长器重,曾经多次成功地送达命令,并奋不顾身保护首长安全,所以立下了大功。后来,当了警卫班长,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在一次与敌遭遇战中,一颗炮弹落在了首长脚下,他猛扑上去护住首长,然而,首长却反手把他压在身下……他保住了一条命,首长竟壮烈殉国。伤好后,日本鬼子投降了,老人家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对首长的感恩思想和失职的内疚交织在心头,他作战更加英勇了。这期间,老人家荣立战功多次。可有一回,他所在的部队被敌军围住,他保护着师长突出是围,又再次遭到敌军伏击,关键时刻,他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的子弹,救了师长一命,师长脱险,他却滚下了山崖……被乡亲们救活后,他的一条腿残废了,从此,也就与部队失去了联系……
老人家辗转回到家乡,全国已经解放了,他没有再麻烦组织,就这样悄悄地在家乡务农,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因饥饿流落到东北……
“老人家,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您是怎么保存下这么多奖章的?”记者感到好奇。
“你是不是怀疑它是假的?”老人家笑了,“你生活在现代,无法想象,我们那时候看待荣誉比生命贵重啊,这些奖章,都是我一直贴身带着。”
“那您为什么不向政府声明,您应当享受很高的待遇,用不着天天侍在炕上缝荷包呀。”
老人家拍打掉身上的碎布,找了根烟点上:“为什么?说到明天你也未必明白。我当八路,出生入死打鬼子,心里从没想过,胜利以后向政府、向人民要点什么,你懂吗?用生命保护我的那位首长,他若是活到解放后,肯定是上将了吧,那条命比我的值钱不?他救我一个兵娃娃,他想过跟政府要什么了吗?我们就是一个念头,打出个崭新的世界来,付出多少都不在乎,谁享受算谁运气好!比比老首长,我真是捡着了,我看到了共和国诞生,看到了新世纪到来,我还要争取看北京奥运会呢,有这样的好运气,我还不知足吗?”
卫书记说:“听到没有?这就是我们两代人。不,加上那位首长,是三代人的精神。解放不久,我爸爸就听到了他救下的那位师长的消息,六十年代,就在他家乡那个省当省长,爸爸为了养活我,饿得吃树皮,烟瘾犯了,卷草叶子抽……他不可以去找省长吗?不可以,那样做,开头革命的初衷就改变了,于是,他把这些荣誉埋在心里。跟老人家相比,我做的又算得了什么?”
“可是,你和大伯享受点待遇也是应当的呀。”
“没错。”卫书记叹了口气,“什么时代,都得有做出牺牲者,为了这个国家,为了先我们而去的先烈,我爸爸选择了牺牲付出,我能例外吗?”
卫书记最后说:“你们不知道吧?我跟爸爸不是亲父子,我是孤儿,三年困难时,被扔在路边的。老人家那时也饿得浑身浮肿,但他说,新中国不能饿死人,就牙缝里省食儿把我养大……现在我骨子里全都是他的精神,我不干出点什么,如何配做他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