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正文
 
 
忠厚传家 名列青史
更新日期:2018-01-29   浏览量:4575  来源:本站编辑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忠实厚道是为人处世的一种传统美德。南朝时期,浙江会稽乡村有一对农耕父子郭世道、郭原平,他们虽是普通农民,却因忠厚传家,不仅在《宋书》中被单独立传,而且又在《南史》中被单独立传,这对农耕父子的故事在当地被人们广为传颂,有首诗赞叹说:“忍向父母墓,前头裸袒耕。农时每束带,犹自泣原平。”

  据《宋书》《南史》记载,会稽郡永兴县人郭世道,出生时便失去了母亲,父亲续弦后,郭世道侍奉父亲和继母十分孝顺。十四岁时,郭世道的父亲又去世了,他服丧格外守礼。由于家境贫苦,没有产业,郭世道靠外出帮工来赡养继母。继母去世后,他亲自负土筑坟。亲戚们共同凑些钱物帮他办完了丧事。他只有更加勤快地出去帮工,加倍偿还亲戚们先前所赠的钱物。他那忠厚的风范,在乡里广泛流传,邻村的大人和小孩没有一个人对他直呼其名。

  郭世道曾经与人合伙到山阴买卖货物,多收了一千钱,当下没有察觉,分手以后才省悟过来。他请求同伴将钱还给本主,同伴却大笑不答,郭世道便从自己的囊中拿出一千钱送还本主,对方惊叹他的品行,拿出一半来酬谢,他推辞不受,转身便走。元嘉四年(427),朝廷派使者访贤,散骑常侍袁愉将郭世道的淳德厚行上奏朝廷,宋文帝深为嘉许,诏令旌表,免除他的赋税和劳役,把他居住的村庄独枫里改名为孝行里。

  郭世道的儿子郭原平,秉承了父亲的忠厚禀性。他会做木工,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雇主招待他吃饭,他想到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自己只吃咸菜下饭。有时家里没饭吃,他就整天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便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整一年,郭原平昼夜服侍,衣不解带,从寒冬到酷暑,没有好好睡过觉。

  郭原平每次去市集上卖东西,要价只是市价的一半,时间长了,城里人都认识他,知道他忠厚老实,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彼此相让。郭原平住的房屋有些潮湿,他绕着宅基挖了水沟,用以疏通淤水,还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挖竹笋,偶尔被他遇见了,挖笋人逃跑时掉进了水沟。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挖笋人摔跤,于是在水沟上搭了一座小桥,让挖笋人来往方便,又采了竹笋放在篱笆外面。众人感到惭愧,再也没有人来挖笋了。

  郭原平还以种瓜为业。有一年发生大旱灾,他常用的一条运瓜的水道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提议放其他沟渠里的水到这条水道中。他谢绝说:“天下大旱,百姓们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别的道路去钱塘卖瓜。平时郭原平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别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引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若是自己的船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就停船等待,他这样做已成了习惯。

  太守蔡兴宗要把自己的米馈赠给他,他坚辞不受。有人问他:“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为什么要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接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老而馈赠,则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是我一个罢了。”

  忠厚,作为人生之美德,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崇尚。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一个人忠厚不忠厚,主要表现在做人忠诚不忠诚、做事踏实不踏实。郭世道、郭原平父子两代务农,勤勉劳作,“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当加温恤。”在朴实无华的言行中体现了普通劳动者高尚的做人品行,其忠厚传家具有独特的示范作用。《宋书》《南史》分别为郭世道、郭原平单独立传,让平凡之人名垂青史,确实具有不平凡的意义。我们在对他们的懿德嘉行肃然起敬的同时,是否也要为史官的慧眼识珠而击节叫好呢?(史世海)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关闭】【打印此页
金沙娱樂城,金沙娱樂app |  本地动态 |  政务公开 |  廉政文化 |  警钟长鸣 |  政策法规 |  廉政图片 |  互动平台
 
Copyright © 金沙娱樂城,金沙娱樂app金沙娱樂城,金沙娱樂app纪律检查委员会 版权所有2008
 
备案号:浙ICP备11030085号-1 技术支持:三门金桥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