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言不离道,动不违仁,贵义尚德,清素好俭。”提倡消费不是提倡铺张浪费,而是理性消费,要走低碳生活的道路。
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
冕:礼帽。纯:黑丝。
意谓用麻布制成的礼帽,传统的礼制是这样规定的;现在大家都用黑丝制作,比过去节省多了,我赞成大家的做法。
孔子要求行礼要恪守节俭的原则,而不是徒有形式的铺张浪费,反映了他崇尚节俭的思想。
孔子对传统的礼制有继承,有改造,有发展,并非一成不变。依据具体情况把握好“经”(原则性)与“权”(灵活性)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如本篇所讲,礼是必须坚持的,这就是“经”。至于如何行礼,则应根据具体情况,以心理情感为要,不在乎花样形式,量力而行,这就是“权”。
历史上有个“孔子不欲厚葬颜回”的记载。
颜回是孔子最为看重的一个弟子,可惜他英年早逝,对此孔子的伤心程度,超乎寻常,比他的儿子去世更为伤心。颜回的父亲颜路(也是孔子弟子)及其他弟子们见孔子如此伤心,以为在安葬颜回的事情上可以破例对待。因此纷纷要求厚葬颜回,即按照当时贵族的礼仪,四寸内棺加五寸外槨安葬。为此,颜路等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置办外槨,孔子没有答应,拒绝了请求。
为什么?
因为在孔子看来,一是颜回家本不富裕,没有必要为此而打肿脸充胖子。二是颜回活着时,孔子赞扬过他“不伤财,不害民”(《孔子家语·致思》)的品行,因此厚葬不合颜回本意。三是自己曾是鲁国大夫,依礼是不可以步行的,因此车子也不能卖。四是更重要的是,颜回死时,身份是个士人,厚葬不符合礼仪标准。
后来弟子们没有按照孔子的意见办,采取打擦边球的办法,适当地厚葬了颜回。孔子并没有责怪他们,倒是有些伤感地说,颜回待自己如同儿子待父亲一样,而自己却不能像对待儿子一样决定颜回的后事,多少流露了纠结复杂的心态。
尧帝,封于唐,故称陶唐。《诗经·唐风·蟋蟀》篇是写尧帝时期的一首民歌。第一段写道:“无以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意谓不能过分安乐,常思所居职务。爱好享乐莫荒唐,良士谨慎治理四方。孔子在读完这首诗后,喟然叹曰:“吾于《蟋蟀》,见陶唐俭德之大也。”(《孔丛子·记义》)
孔子的弟子宰我,周游列国期间他对楚王讲到自己的老师时说,老师这段话,道出了孔子一生贵仁节俭的形象。(《孔丛子·记义》)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孔子崇尚节俭的思想,似乎显得有些“固执”,然而正是这份文化担当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走过了风朝雨夕,迎来了万里朝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是穷困抑或富足,都不应丢弃节俭这一精神财富。老话云:勤俭传家远。(中华孔子学会会员、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副秘书长 孔庆林)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