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正文
 
 
草色青青
更新日期:2015-11-02   浏览量:3267  来源:本站编辑
 

    清晨,雨水清洗过的察哈尔烈士陵园更加庄严肃穆。我沿着湿漉漉的幽径来到了老院长蒋维平墓前。这里没有松柏的环抱,也没有花卉的萦绕,只有那青青的野草在晨风中伴随、摇曳。

  51年的风沐雪染,墓碑上的文字依旧清晰可辨:“蒋维平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1医院副院长,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中国共产党员,北京房山县石楼村人。1878年生于原籍,1938年2月入伍于359旅,同年4月入党,1964年7月12日在张家口逝世,终年86岁……”

  看着墓碑,我想起了当年留下的蒋老治丧委员会名单:王震、杨勇、廖汉生……我仿佛又听到了张家口市民冒雨为蒋老送行时的悲痛哭声。

  蒋维平的英雄事迹,我在孩提时代就听一位长者讲过:他60岁参军,曾获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称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嘉奖。从那以后,蒋老的英雄形象就深深铭刻在我心里。

  60岁本是安度晚年的时候了。可蒋老视国家民族利益为重,1938年2月入伍于359旅。在艰难的抗日岁月里,蒋老翻山越岭寻找草药,配制了40余种丸散膏丹,治愈了大批八路军伤病员,保障了部队的战斗力。

  1942年,在国民党军队重兵包围之下,陕甘宁边区粮食供应极端困难。当时64岁高龄的蒋老坚决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前往南泥湾开荒搞大生产,并任农场场长。一年下来,农场的收获除农场人员自己食用外,交公粮4800石,成为359旅的第一模范农场。

  革命胜利后,蒋老任我们251医院副院长。他挥动大生产时期用过的一把九齿耙,在251医院开垦小菜园。那些辛勤培育出来的西红柿、茄子、黄瓜,他自己舍不得尝一口,一篮又一篮送到医院的食堂,要让伤病员尝尝新鲜蔬菜。

  南泥湾大生产时缝制的一件棉背心,每到冬季他总是穿在身上。老伴用一块灰色的面料给他缝了一件新的棉背心,多次劝他穿上,他舍不得。最后还是送给了一个从内蒙古来医院看病的牧民。延安时留下的一条裤子,一双粗布袜子,蒋老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一直用到了临终。

  当年,人们与蒋老遗体告别时,看着他的衣着,将军、士兵、市民、庄稼人都哭了。

  蒋老是中校副院长,他没钱买一双袜子吗?

  今天,我,我的战友、我的同事、我的女儿及她的同学,如何继承发扬蒋老的光荣传统,正是我们面对与深思的。

  20年前,我在解放军第251医院任政治处主任时,为了收集蒋维平老院长的英雄事迹,曾专门访问张家口市桥东区东窑子村党支部委员、老村长张万林老人。当老村长知道我是从蒋老“家里”来时,禁不住热泪盈眶,动情地谈起了当年——

  “那是初级社时,村民们拿不出钱去购买家具和牲畜。蒋老得知后,便用自己省吃俭用的钱买来两匹骡子和一部双轮双铧犁。”良久,老村长深情地说:“后来,蒋老送来的一头黄骡子死了,全村人不肯吃肉、用皮革,含泪把骡子埋葬了。”说着,老村长哭了,在场的村民哭了,我也掉下了眼泪。

  “在那困难的年月里,村里的人病倒了,蒋老总是登门治病,从没要过我们庄户人家一分钱。看见哪家穷得过不去还接济十块八块钱,赠送三件两件旧衣服。”老村长在说着,我在记着,真是情依旧、人依旧。共产党人一心为咱老百姓,咱老百姓记得共产党人。

  晨风拂醒了我的沉思,烈士陵园里前来祭奠的人越来越多。

  这是一位来自桑干河畔的老人,他跪在蒋老墓前,用颤抖的双手打开一瓶酒深情地说:“老院长,您当年给咱农业社里的1000元钱,现在我们上哪儿还给您呀?今儿个咱们庄稼人过上了好日子,敬您一杯好酒,咱拉拉家常话……”

  这是一个身材苗条的姑娘,胸前别着大学的校徽。她含着眼泪低吟:“蒋爷爷,我的爷爷现在还是常念叨您,您在家里和老伴吃的是玉米面窝窝头,却把辛辛苦苦积攒的120元钱给我爷爷买药治病,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一大家子人……”

  这是一对身着毛料旧军服满头白发的老军人,也许他们是蒋老的部下,在墓地无言无语,久久地肃立……

  我在心中默默地写下了祭奠蒋维平老英雄的诗句:

  六十从戎古来稀,

  英魂袅袅化春雨。

  华夏大地根叶盛,

  晚辈勤奋学先驱。

  晚辈勤奋学先驱,这是时代赋予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光荣使命。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关闭】【打印此页
金沙娱樂城,金沙娱樂app |  本地动态 |  政务公开 |  廉政文化 |  警钟长鸣 |  政策法规 |  廉政图片 |  互动平台
 
Copyright © 金沙娱樂城,金沙娱樂app金沙娱樂城,金沙娱樂app纪律检查委员会 版权所有2008
 
备案号:浙ICP备11030085号-1 技术支持:三门金桥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