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隋炀帝和石敬瑭,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两个寡廉鲜耻的人物:前者是著名的暴君,以其荒淫与残暴把隋朝的江山摧毁了;后者是契丹的“儿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不惜认贼作父,出卖民族利益,为后人所不齿。 很少有人注意到,隋炀帝在登上皇位之前,其实也是隋朝的“杰出青年”;石敬瑭在建立后晋之前,曾为后唐德高望重的忠臣。 人性的复杂,在这两个历史人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隋炀帝杨广,从小才华出众,诗文俱佳,而且仁孝并举,堪称“道德标兵”。杨广还是隋朝统一战争的前线“总指挥”,为完成全国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充分展示了其政治与军事才能。而成为皇帝的杨广,在主观上却几乎没做过一件好事,以致被史家评为“集秦朝弊政之大成”:暴行不输秦始皇,荒淫超过秦二世。 后晋高祖石敬瑭,是后唐君主李嗣源的爱将、贤婿、功臣,他生活简朴,不近声色,关心民情,深得民心。后来,他为了当皇帝,与契丹谈判,接受了契丹提出的屈辱条件:拜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契丹皇帝为父,割让燕云十六州,岁贡帛三十万匹。连他手下的大将安重荣都说:“贬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之耻也!” 观杨广、石敬瑭的一生,他们并非生下来就是一无是处之人,相反,前期的“闪光点”还多得很。可是,盖棺论定,二人还是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格裂变”现象,它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只不过,在普通人身上更没那么容易显现而已。 人格发生裂变,变因往往是欲望的驱使、地位的改变。 石敬瑭如果不是为了当皇帝,他必不至于从一个有德之人变成如此无耻之徒。他的岳父后唐明宗李嗣源,是五代十国时期少有的明君,可李嗣源死后,后唐的政局发生变化,皇帝梦在石敬瑭心中油然而生,于是,为了达到目的,他把自己人格上最隐蔽的地方亮出来了。 至于杨广,有人认为他早年因为自己不是太子(太子是其兄杨勇),离皇位遥远了些,所以只好克制私欲,做个好人。而一旦位居九五之尊,无所顾忌了,就为所欲为,还原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不管是哪种情况,它都告诉我们,人是会变的,不到关键时刻,无法真正认识一个人的本质。 说近一点,在我们身边,就不乏“官大脾气长,一阔就变脸”之类的情况。很多人,随着他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提升,品行上的弱点、污点也会渐渐暴露。这个时候,说明他的人格已经开始发生裂变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作为旁观者,此时正好擦亮眼睛。 再看看在反腐浪潮中跃出水面的贪官,有多少人在事发前曾经口碑良好?不排除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善于伪装的,但更不能排除其中一些贪官在掌握权力之前并不坏,是权力打开了他们的欲望之门,使他们从此无法自拔。 众多的“教材”告诉我们,谁也无法绝对保证自己的人格不会发生“裂变”。作为普通百姓,我们的人格发生“裂变”的机会相对要少得多,可面对这些内容深刻的“教材”,在主观上,我们还是有必要时时提醒自己克欲守节,否则,说不定有朝一日“发达”了,自己变了还不知道呢。而另一方面,在客观上,更需要社会形成一套合理的制度,让那些放纵欲望或身居高位的人也做不成坏事。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