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正文
 
 
李克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更新日期:2012-11-22   浏览量:1564  来源:本站编辑
 
    党的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在党的十八大上所作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这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报告》强调,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正如《报告》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我们只有紧紧抓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我们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才能更加深入,领会才能更加透彻,贯彻才能更加自觉,从而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次《报告》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深刻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和风险挑战

  《报告》指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是对我国发展环境和阶段作出的重大判断。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大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我国发展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
  一是我们已站在可以发挥综合优势的发展新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为继续前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国内市场和区域开发空间广阔,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资金供给充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要素综合优势将长期存在。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二是经济发展日益成为各国利益交汇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笼罩全球,发达经济体面临主权债务危机等问题。这对我们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各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优先课题。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主题和趋势。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国家之间可能有竞争、有摩擦,但更需要合作,互利共赢是彼此利益的交汇处,这有利于我们在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下发展自己。同时,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正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我国长期坚持开放合作的发展,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我们与各方利益汇合点会进一步集聚和扩大。
  全面审视国内外环境,我国发展也处于面临诸多风险的矛盾凸显期。我国已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问题和风险增多。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全球性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都给我们带来许多重大挑战。
  一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过多依靠投资拉动,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不足,内需外需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更为突出的是,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这都表明,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已不可为继。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就难以持续。
  二是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在我们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同时也面临着从未遇到的严峻挑战。世界上不少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出现了经济增长徘徊不前、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增多等重大结构性问题,这往往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同样也面临这类挑战。在发展进程中,经济增长的制约条件增加,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同时,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提出了新期待。
  三是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目前,全球经济和贸易持续低迷,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与此同时,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国际金融危机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引发全球增长方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大的调整变化。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全球产业和技术革命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此外,全球面临贫困、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方面的挑战。世界仍然很不安宁,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
  总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抓住并充分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沉着应对并妥善处理好各种风险和挑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这“两个全面”、“两个加快”,体现了发展、改革、转变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首先,发展必须转变。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转方式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转变必须改革。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制约转方式的最大障碍,转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现在转方式、促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第三,改革未有穷期。我们已进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在这个阶段上,改革的诉求与期待增多,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但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加快转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必须把抓改革、促转变、谋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动力活力,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关系。

  (一)把握好速度与效益关系,注重提升增长质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速度、质量、效益统一的发展。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应体现在企业利润的增加上,也应体现在劳动报酬、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上。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关键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目前,我国劳动生产率仍然偏低,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把握好内需与外需关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
  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点,也是最大的结构调整。过去几年我们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靠的是内需。在世界经济可能长期放缓的形势下,我们仍要靠扩大内需实现持续发展。扩大内需还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相关,它能够开拓发展领域,创造社会财富,促进居民增收。从国际经验看,以内需为主也是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我们积极扩大内需,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调整与发展。我国扩大内需是在开放条件下进行的,必须着眼全球配置资源和要素,更加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扩大内需和拓展外需良性互动。

  (三)把握好投资与消费关系,着力拓展居民消费
  投资与消费失衡,是长期困扰我国发展的一个难题。我们说内需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消费需求不足。近些年来,我国消费增长率低于投资增长率,消费率总体呈下降态势。而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消费率长期偏低,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增长。必须把扩大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在增强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同时要看到,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直接而有效,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需要合理的投资作支撑。必须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更多地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实现增投资、扩消费、惠民生的一举多得。
  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也是加快转方式的紧要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个重大发展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它有利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有利于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节约环保带动,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目标。《报告》提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要从创新转型、城镇化、服务业、区域发展、粮食安全、资源环境等方面付诸努力,促进经济尽快走上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

  (一)产业转型升级是创新发展的紧迫任务
  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集合。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产业转型,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推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和战略性改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层次从低端走向中高端。要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密切跟踪并大力吸收全球创新资源和最新成果,全面推进自主创新,使创新成果在各领域和全社会得到推广应用,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及营销,通过市场开拓带动新兴产业发展。要特别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构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技术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驱动的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崛起,必将为我国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差距就是潜力。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同时,努力为农民工及其家属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使农民能够转为市民。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三)服务业是扩大就业的最大容纳器
  我国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吸纳就业能力不强。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都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不少发展中国家水平。同时,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相对而言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弱,扩大就业必须从服务业上找更多出路。而服务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微企业,是交通、流通、通信等城市功能的载体。做大做强服务业,能够增加就业,也有利于推进城镇化、扩大内需。更为重要的是,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工业分工协作越深化,对服务业需求就越大。深化企业主辅分离,把一些工业内部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剥离出去,成为效率更高的服务业主体,这有利于促进企业结构由“橄榄型”向“哑铃型”升级。我们必须完善政策措施和经营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幅提高。服务业加快发展、持续繁荣,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四)中西部地区是现代化建设的广阔空间
  缩小地区差距,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我们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特别是对老少边穷地区,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中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开发,要实行有差别的产业、土地等政策给予支持,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将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

  (五)粮食安全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根本保障
  我国是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城镇的发展和繁荣,也难以支撑工业化、城镇化。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粮食需求呈刚性上升态势,保障粮食安全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们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必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力度,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使经济建设更多依靠城乡发展协调互动。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六)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
  面对能源资源和环境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增强危机意识和紧迫感。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落实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环保力度,全面节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期间,大规模推进节能环保,将对技术、装备、服务等产生巨大需求,催生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开拓新的增长领域。

  四、加强社会建设和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我们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步伐,完善社会领域体制机制,更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虽有很大进步,但仍是一块“短板”。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并不能自动带来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我国发展到今天,加强社会建设,既是提高民生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现在我们也有条件逐步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按照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社会建设。

  (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民生一头连着民利和民心,一头连着内需和发展,既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发展的有效途径。群众吃穿用问题基本解决后,对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等需求不断增长。做好民生工作,不仅可以直接改善老百姓生活条件和环境,而且能够扩大消费、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做好民生工作,还能够提高人们健康、文化、科技等素质,这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因此,必须更加重视这项工作,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社会建设重点任务的位置。

  (三)着力构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
  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公共服务,应合理区分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政府要着力保基本,构筑起使群众能够安心生产生活的保障网,这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责。织起保基本的安全网,要努力做到全覆盖,在保障对象上面向全体居民,在制度上不留空白,实现应保尽保;还要努力做到可持续,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基本路径,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发展中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近年来,我们实施保障房建设、医改、城乡居民养老等民生工程,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上迈出重要步伐。今后,要进一步实施好重大民生工程,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巩固和发展全民医保成果,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四)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民生与社会建设涉及资源配置、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和保障。社会领域改革与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等领域改革密切相关,是把转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全过程和各领域的重点任务。改革的重要原则是促进社会公正、保障机会公平。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重点推进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创业公平,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同时,要加快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及相应机制,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从而形成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事业和产业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社会发展政策,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下,发展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培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产业,形成多元发展格局,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五、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报告》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加快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制度体系。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已经释放出空前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还要靠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但一些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完善,需要继续推动市场化改革。近几年,成品油价格机制完善、居民阶梯电价改革等迈出重要步伐。下一步,还要健全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市场,深化土地等管理制度改革,以不断发挥我国要素潜力和综合配置优势。需要注意的是,经济运行中存在市场缺陷的影响,也存在源于国际国内的潜在风险。还要看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总量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交织,需要从宏观层面加强对经济的调控和引导。我们必须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与完善宏观调控更好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营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
  企业改革始终是改革的重点和关键,企业竞争力是衡量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目前,我国企业总数已达上千万家,也涌现出一些走出国门的企业,但与发达市场国家水平相比,在经营效益、研发投入、规模经济、分工协作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企业机制和市场环境还很不完善。我们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优胜劣汰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同时,要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消除有形和无形壁垒,放宽市场准入,规范市场秩序。特别是要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就业创业和创新。通过完善市场环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形成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财税金融体制
  财政是国家调控经济、调配资源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事业发展,财政收支的结构性矛盾上升,总量上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过去几年,推出了燃油税费改革、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等举措,积累了正税清费、规范税制、公平税负等经验,取得了调节供求、搞活企业、改善民生等效果,但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要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好结构性减税措施,减轻纳税人不合理负担,改革资源环境税费制度,推动税制完善和结构优化,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十分重要。要把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完善金融监管与推动金融创新结合起来,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货币、保险等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发挥金融引导作用,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调整转型、创新发展。

  (四)构建维护社会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
  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既要讲效率,又要讲公平。要完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再分配机制。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获得应有的报酬,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把调整预期利益与调整既得利益、调节增量与调节存量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看到,城乡之间“二元结构”形成的差距是我国发展中最大的差距,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形成的差距则是最突出的差距。农民工融入城市还面临诸多难题,城市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家庭生活仍较困难,有不少群众还住在棚户区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除影响社会公正的“二元结构”。

  (五)建设依法行政、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政府切实承担起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责。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用法律法规调整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关系,努力做到政府职权法授、程序法定、行为法限、责任法究。要加快建设廉洁政府,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决防止并严肃惩处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快建设效能政府,调整优化政府组织机构,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为此,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报告》依据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我国发展新需要,提出了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任务。开放是我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已高度融合,中国企业日益同外国企业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展开同台竞争与合作。这需要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开放的新领域和新空间,形成开放新优势,构建开放新格局。要在扩大内需中扩大开放,实行出口和进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引资与引技引智并行。在提升沿海开放、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内陆开放、沿边开放,大力实施向西开放。在稳定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要加强同各国的互利合作,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为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作出应有贡献。
  《报告》最后突出强调,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全党的团结统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始终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我们要重责任、有境界,自觉维护团结,倍加珍惜团结。我们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国家贡献力量,为人民不懈努力。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就一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本文选自人民出版社已出版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来源:人民日报
关闭】【打印此页
金沙娱樂城,金沙娱樂app |  本地动态 |  政务公开 |  廉政文化 |  警钟长鸣 |  政策法规 |  廉政图片 |  互动平台
 
Copyright © 金沙娱樂城,金沙娱樂app金沙娱樂城,金沙娱樂app纪律检查委员会 版权所有2008
 
备案号:浙ICP备11030085号-1 技术支持:三门金桥网络